12月4日-5日,主題為“中國教育大變革”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八屆年會在北京舉行。國內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企業家、地方教育管理者及一線校長、教師等40余位專家、學者秉持“凝聚社會共識,推進教育改革”的教育情懷為教育奔而呼,凝聚成教育生生不息的希望與力量。
各位朋友:大家好!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選擇“中國教育大變革”作為第八屆年會的主題,這個選題非常好,應該說,“雙減”政策是中國教育大變革的重要契機。“雙減”表面上看來是減輕校內課業負擔、減輕校外培訓負擔,其實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
昨天教育部同志說,“雙減”就是要實現兩個重構:一是重構中國基礎教育的育人模式、,二是重構中國基礎教育的良好生態。“雙減”出臺比較急,下藥比較猛,最主要是為了回應社會的熱切呼聲。最近幾年,資本瘋狂地在教育里擴張,造成了整個教育生態系統的紊亂,孩子們的課業負擔越來越重,再不下猛藥難以治愈,與辦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也會有很大的距離。
當然,在“雙減”過程中的確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我想,這些問題是前行過程中的問題,在推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教育部同志也表示,再往下走,要想的更遠一點,走的更實一點,能夠把負面的效應減少到最小程度。
我今天講的主題,跟下一步我們應該怎么做有著一定的聯系,題目是: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究竟應該學什么?
一、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應該學什么?
我們大家都知道,教育的實踐,主要關系到教和學兩大領域。教主要涉及教什么和怎么教。學主要涉及學什么和怎么學?前者,指教材的內容和教法,后者是課程的內容和學法。由此,派生出誰來教、誰來學,怎么教、怎么學,為什么教,為什么學等一系列問題。
教什么和學什么。也就是課程和教材的問題,是教育內容的問題。它是教育的基礎性和關鍵性問題。隨著教育重心由教向學的轉變,歸根結底還是學什么。學什么非常重要,因為課程的豐富性決定了生命的豐富性,課程的卓越性決定了生命的卓越性。一句話,教育內容 的高度決定了生命的高度。
最近我看了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布萊恩.卡普蘭博士的一本書《反對教育的理由:為什么說教育體系在浪費時間和金錢》。其中講到美國的一個很有意思的“中學生參與度調查”(High Schoo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66%的高中生說,他們每天上課都很無聊;17%的高中生說,他們每天上每節課都很無聊;只有2%的學生聲稱他們在課堂上從來沒有感到過無聊。為什么這么無聊?82%的學生說學習內容沒有意思。41%的學生說這些內容與他們毫無關系。
卡普蘭在他的這本書中對美國教育的浪費進行了嚴厲的抨擊,認為美國教育系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而作為一個經濟學家,他用精算證明,美國的教育投資大,產出低,未能提高學生的生產率或豐富他們的人生。而文憑通脹貶值也大大增加了全社會的教育成本。
為此,他提出兩條建議:第一,從課程中減少脂肪,也就是把課程的內容大大縮減。第二,削減學費補貼,也就是減少對應的教育經費。他特別提出來,歷史、社會研究、藝術、音樂、外語這些課程首先要減。減掉一些課程,學生才能夠在真正的課堂上更加努力地學習,可以加強閱讀、寫作和數學方面的教學。
卡普蘭對于教育內容的關注以及他的減法思維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的藥方開錯了,他的兩條具體建議我都不贊同。因為像歷史、社會、藝術、音樂、外語都有它獨特功能和作用。尤其是藝術,可謂無用之大用。他關于減少教育經費的建議,我也不能夠同意,關鍵是把錢用在什么地方。我們的教育還是很需要增加投入的。
二,學什么,誰說了算?
其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人類早期的教育都是在家庭中進行的。所以,學什么內容,基本是父母說了算,父母讓孩子學什么,孩子就學什么,孩子在生活中進行學習。
國家形態出現后,為了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開始了最初的專門化的教育。為了培養統治階層,他們需要有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的學習,科舉制度產生之后,教育內容圍繞科舉展開,這些內容也主要是為了滿足少數的統治者的需要。這個時候,大部分人都是沒有受教育機會的。
進入工業社會之后,教育的對象拓展了,義務教育制度的出現,全員受教育,讀寫算的能力是教育很重要的部分,這些讀寫算的能力主要是為了適應機器化生產,更多的也是從國家的角度來考慮的,但是整個內容的設計很少是為了個人的需要。學習者也不沒有決定自己學什么的權利。
從信息社會開始,隨著人本主義思潮的影響和工業化教育弊端的顯露,人們越來越開始關注個人的需要。這一點,我們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幾個重要文件可以窺見一斑: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學會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的報告,提出了“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的概念。這兩個概念給我們什么啟示呢?也就是說,學習內容已經不是簡單地在學校就能學全,學習是一個終身的事情。這個文件被稱之“富爾報告”,我們差不多用半個世紀的時間,才把報告中講的終身教育的理念逐步變成終身教育的實踐。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提出了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共同生活等教育的四大支柱。這對傳統的教育內容又提出了一個更加鮮明的改造,強調做事、生存、共同生活等。這份報告被稱之“德洛爾報告”,四個學會是在教育領域里非常重要的變革,它打破了知識中心的教育格局。其實,現在整個教育內容里依然沒有真正實現這四個學會,如果這四個學會成為教育內容,學生還不感興趣嗎?關鍵是教育沒有把它落到實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只是倡議,沒有直接的教育權力。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發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的報告,彰顯了人文主義、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強調更多的人文教育內容,更多的人類共同利益的觀念。
到了2021年,也就是今年的11月10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發布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報告《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這份報告有著非常深刻的內容。其中特別強調教育的兩個方面,主張在考慮一個人的終身教育權的基礎上,要強調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強調教育作為一項公共行動和一種公共利益的功能。這個報告雖然有兩個方面的要義,但更重要的是強調了生態主義的教育觀,它超越了傳統的人文主義,這是教育哲學的一個新的變化。過去我們所有的教育都是以人為主,認為人是這個世界唯一最重要的存在,而這份報告特別強調人和生態同樣重要,人的生命和其他的生命同樣重要,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怎么更加重視環境、重視生態,這是未來教育非常重要的走向。
上述呼吁與倡議,能否成為各個國家的教學內容,仍然需要相關國家的教育行政部門最終決定。
三,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有什么新特點?
我們知道,在以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為代表的新的時代,社會呈現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變化。這些變化對我們教育內容的選擇,乃至于對于我們教育組織形式——學校的形態,都將帶來非常深刻的變化。我認為,至少有6個特點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第一,社會的信息化。
我們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爆炸,人類的知識呈幾何級數增長,新知識不斷涌現。我們在學校里面學習的內容跟不上新知識的生長的速度。
第二,資源的泛在化。
教育資源泛在化,學校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場所。隨時、隨地,線上、線下,人人、處處都可以獲得知識。在學校學習的這種合理合法性,受到了很大的挑戰。美國也好,臺灣地區也好,都出臺了《在家學習法》,在家里可以得到學校里教的所有東西,通過網絡、通過各種教育手段,美國現在有兩三百萬在家學習的兒童。其實我們中國也有,我的朋友中就有,。
第三,職業的流動化。
一個職業干一輩子的時代過去了,新的職業不斷出現,一些行業退出歷史舞臺。在西方發達國家,大概一個人一生平均有十次以上改變職業的機會。過去學校教育為職業做準備的這樣一種理念和形態,也將發生很深刻的變化。很多國外大公司明確不看專業背景,只要求學生具有好的素養。
第四,技術的賦能化。
過去,我們主要是靠自己的大腦在進行學習。現在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高新技術,都在為教育賦能。馬斯克已經把芯片裝在人的大腦里了。未來人的學習方式、認知將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通過認知外包,人的學習能力也會大大增強。傳統的以記憶和再現知識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方法也會發生很大變化。
第五,學習的終身化。
過去,人們的教育基本是一次性完成的,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大學,這樣一種刻板式的階段式的學習,未來的學習則是貫穿于整個人生。從連續性的學習走向間隔性的學習,終身化的學習。
第六,教育的個性化。
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的學習是沒有選擇的,中、小學的教育內容、教育時間、空間都是被填滿的,學生很少有選擇的空間。未來將越來越注重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滿足不同人群的特色需要。
前一段時間,河南的兩位中學生,10分鐘救人這樣一個故事,大家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其實這是我們教育本來就應該解決的問題。在我們的生命教育教材中,我們把一個學生需要的所有的急救知識,包括自救和他救的知識都已經進行考慮。包括現在我們從新聞媒體了解到,中小學生自殺頻發。這些都是我們生命教育的缺失帶來的一些大的問題。教育首先要解決生命的問題,讓人們能夠更健康地活著,更有意義地活著。
除了生命的長度,我們同時還關心生命的寬度,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關心生命的高度,成為一個有價值、有信仰的人。剛剛跟曹德旺先生對話的時候,他也特別強調信仰和價值觀,這也是生命的大問題。這些生命的大問題,長度、寬度、高度在我們的教育里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最近,我們在深圳寶安的一個新教育實驗學校里專門建了生命教育館,作為新生命教育的學習中心。
第二,新智識課程,為了思維的洞見力。
要特別注重培養人的思維能力,思維的洞見力。這也是我們新教育實驗強調大科學、大人文教育理念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對大科學概念和大人文概念這樣一個框架做了一些思考,認為未來的教育要特別強調思維能力的訓練,重視以數學和哲學為核心的科學精神、人文情懷和思維方法。
前天,我的一位好朋友很感慨告訴我,推特的CEO換了,新上來的帕拉格是印度人。美國互聯網的巨頭,無論是蘋果、微軟、twitter、IBM絕大部分都是印度人掌控了。我的這位朋友,曾經在華爾街工作過,她說在硅谷的華人數量跟印度人數量是差不多的。但是為什么印度人那么多的CEO,而華人連高管都很少見呢。我這位朋友說,她當年也有很多印度的優秀的同事,但是實事求是覺得自己不如印度人優秀。印度人的優勢,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他們的邏輯思維非常清晰,強調思維的客觀性,得出觀點,依賴推論嚴密和論據充分,結論的可靠性和可驗證性強。她認為這和印度的教育體系中偏重西方邏輯推導的思維方式,強調清晰的表達是分不開的。而中國的教育體系偏重記憶、訓練和應試。第二個原因就是印度人很抱團,他們會相互支持,互補優勢,盡量地合作,而不會在背后拆臺。即使在華爾街這種競爭激烈的背景下也是如此。但我們中國的同事相處往往并不是這樣,盡管大家都很優秀,但在老板面前不會支持對方,不否定就很好了。
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文理分科太早,我們的教育剛性的東西太多,柔性的東西太少,我們的思維能力會受到很大限制。新科學教育與新人文教育的課程,不要學那么難、那么深,否則的話,所有人都受不了,要注重培養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尤其注重思維方法,注重批判性思維。這是未來應該解決的一個大問題。
第三,新德育課程,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這是我們新德育要特別強調的問題。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怎么把德育落到實處,我們一直在思考,沒有活動,不通過實踐,沒有參與,是很難真正培養一個人的德性的。我們通過模擬法庭、模擬政協、模擬聯合國,通過教育領導力的培養,讓一個人有比較好的法治意識,有比較好的協商溝通能力,有比較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情懷。
五,如何改造我們的學習?
關于這個問題,我在《未來學校》以及《走向學習中心》這兩本書里面已經做了一些探索。對于學習內容的變革和改造,以及我們的學習方式,我提出了三點想法。
四,未來我們到底應該學什么?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英國羅斯瑪麗?盧金教授在《智能學習的未來》一書中,重新定義了人類智能,詳解了人類智能的7大要素。一是學術智能(academic intelligence),是對關于事物的整體性理解和解決復雜性問題的智能;二是社交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是與人溝通交往和良好合作的智能;三是元認識智能(meta-knowing intelligence),是關于對知識及其意義、形成過程的認識智能;四是元認知智能(meta-cognitive intelligence),是我們對自己的思維、自己知道什么以及不知道什么的智能;五是元主觀智能(meta-subjective intelligence),是我們對自己的情緒和動機、人際關系的理解的智能;六是元情境智能(meta-contextual intelligence),是我們對自己的身體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方式的把握智能;七是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是我們對于自己如何行動的認知以及控制自己行為方式的能力。我們新教育實驗也一直在認真思考,努力探索著哪些方面在未來教育中應該特別加以關心,加以強化。我們把課程體系設置為:以生命課程為基礎,以求真的智識課程、求善的德育課程、求美的藝術課程為主干,以特色課程為枝葉,進行建構。因此也有了下面的目標和路徑。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新教育實驗這幾年也一直在認真地思考,努力地探索。我們認為有這么幾個方面在未來的教育中應該特別加以關心,加以強化。第一,新生命課程,為了生命的長寬高。我們提出了拓展生命的長寬高,這是我們新教育生命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我們把人的生命分成生命的長度,生命的寬度和生命的高度。教育是為人的生命而存在的,命都沒有了,教育還有什么意義呢?
在這樣一個教育大變革時代,我們的確需要變革的思維、變革的精神和變革的勇氣。讓我們一起努力,為中國教育改革出主意,想辦法,一起推動,尤其是鼓勵中小學和民間的教育機構積極探索,創造好的經驗和方法,我們再去不斷發現這些美好而有效的成果,然后把它變成政府的決策,讓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