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做好青少年抑郁癥的篩查,我們的學校和家庭應該積極培養孩子的哪些品質,幫助遠離抑郁?彭凱平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以及在他的《孩子的品格——寫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一書中,給出了頗有建設性的答案。
01欣賞自己,找到生命的意義
讓孩子找到意義感,彭凱平認為最簡單的辦法是讓他做自己最擅長的事,這往往和天賦有關。當你有一種優勢,并能夠把它充分地發揮出來,意義感自然就會顯現。
我們常說:“教育的真諦,就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發現孩子的天賦。”但實際上很多家長的做法卻與之背道而馳。
在功利主義的大環境下,家長們卻把天賦優勢曲解成了適者生存的工具,好像只有和學習相關的才能算作天賦,其他一概不算,這就把天賦窄化了,也不利于找到孩子真正的天賦。
2004年,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和克里斯托弗·彼特森,邀請全世界50多位杰出的心理學家,從對人類社會影響最為廣泛的哲學、宗教和文化體系中,分析出人類社會普遍認可的六大美德,然后通過心理測量的標準,遴選出與這六大美德相關聯的24項優勢。
學校和家長可以對照著這個表單,打開視野,重新審視孩子,發現他身上真正閃光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