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從基礎教育發展規模上看,我們基本上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我國教育事業在新時代中面臨新挑戰和新要求,當前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提高教育質量。顧明遠先生認為,教育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而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最好場所。
2020年,我們已經到了兩個100年的奮斗目標的交匯點上,這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年,也將是實現第2個100年奮斗目標的起步點。進入新時代,我國的教育基本上普及了12年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接近50%。從基礎教育發展規模上看,我們基本上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 但是我國教育事業在新時代中面臨新挑戰和新要求。在今年的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推動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從2015年到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教育領域的關鍵詞一直是“公平”和“質量”。這意味著當前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提高教育質量。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鮮事物層出不窮,互聯網、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生產力的變革必然會影響上層建筑,教育信息化成為教育現代化的顯著特征。然而只從技術著眼考慮未來教育是難以解決如何提高教育質量的問題。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要從未來時代的發展著眼,從人類未來發展著眼,從教育的本質著眼,從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眼。
01 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思維
秉持對新時代如何提高教育質量的思考,我認為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 我們通常說“喬布斯改變了世界”,因為他發明了個人電腦,發明了智能手機;我們說馬云改變了商業模式、物流流程,因為他創造了電商,這就是創造思維改變了定式思維。再以集裝箱為例,過去運輸物資是散裝的,運輸效率很低。發明集裝箱運輸后,完全改變了運輸方式,提高了運輸效率。這就是思維變革引發了生產變革和社會變革的例子。世界科技的進步,無一不是人的創造思維的結果。 一個人沒有良好的思維品質,沒有無定式的創新思維,就很難適應變革時代的生存要求。2012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了一個很重要的報告,題為《為21世紀培育教師、提升學校領導力:來自世界的經驗》。該報告指出,21世紀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必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以及生活方式等。 從國內情況來舉例,當下的教育面臨著培訓機構捆綁學校的問題:有些培訓機構不是培養學生,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而是為了應付考試,一天到晚做題,其實這樣做導致學生普遍處于“被學習、被教育”的狀態。要明白,教育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改變。02 培養學生思維,從課堂教育入手
培養思維的最好的場所是課堂。課堂教學是培養人才的主渠道,是落實課程的一個最主要的常數。此外,課程改革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中心,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每一個學生,首先要把課堂教學搞好。從我國當前的教育來說,最根本的問題是從教到學的轉變。一,重視學生主體地位
實現從教到學的轉變,首先要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學會探索。孔子早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即學了以后不思考、不思維,學習是茫然的,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
教師不應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要成為他們學習知識的引路人。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過去,我們也經常提倡啟發式教學,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但這些問題是教師提出來的,而不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 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問題、提出問題,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當前無論是提倡學生參與式教學、探究性學習,還是基于項目的學習(PBL)、STEAM教學,都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勤于思考、學會思考、發展思維。
此外,提倡自主學習的同時需要克服一些誤區。自主學習不是個人學習,而是自主的合作學習,形成師生之間、同伴之間的學習共同體;不是將教師的主張強加給學生,而是引導他們自己在思考中慢慢探索。
二,考慮學生間的差異
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差異。學生的天賦是有差異的,他們的生活環境、家庭背景都是有差異的。教學過程要注意到這些差異,課堂教學往往是按照中等水平進行設計的。為了適應學生的差異,實施因材施教,課堂教學應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提供不同的方案。當前,互聯網的應用為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條件,師生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師已經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也不是知識的權威。但這不是否定教師自身的引領作用。
教師的作用是什么? 為學生設計適合的學習方案,花更多精力指導學生在信息海洋中獲得有益的知識策略和方法,注意個別差異,幫助每一位學生成功地學習。因此,教師在新時代是一個學習設計者、指導者、幫助者。
三,倡導個性化學習
教師要主動提倡個性化學習。個性化學習并不是個人的個別學習,學習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是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同伴一起共同討論探索進行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發表了一份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這個報告講到要重新定義教育、學習、知識,認為教育是人類共同的事業,學習不只是學生的事情,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同伴之間都要互助式學習。 所以,我們提倡個性化學習,不等于是一個人孤立的學習。個性化學習是適合每個人學習的方式,但在實踐中還要共同學習,與同伴共同學習,與教師共同學習。
四,重視思維活動
我提倡“學生成長在活動中”,這里說的活動更注重思維活動。除了在課堂上教師要激發學生思考,而不是把現存的結論傳授給學生,在課外活動中,要通過學生的動手動腦,啟發學生思考。
要讓學生走出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讓他們長見識。長見識對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是很重要的。見識廣了,思維就有開放性、廣闊性,就能想出許多點子,這就是創造。但也需要教師引導、培養,遇事讓學生想一想,在想的過程中就發展了思維。 但是不要誤解“學生成長在活動中”就是讓學生熱熱鬧鬧、蹦蹦跳跳的活動,而是要在思維活動中成長,課堂教學仍然是培養學生思維活動的主渠道。 其實,什么叫教育?什么叫學習?如何提高教育質量? 我們可以下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從本質上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思維的變化、人的觀念的變化,都是學生成長很重要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