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教育廳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聞通氣會上提出“中小學心理教師與班主任享受同等待遇”,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構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學校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心理健康教育具體要如何推進?怎樣突出其重要性?我們一起來看這位校長的看法。
“中小學心理教師與班主任享受同等待遇”充分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引發了各界的關注和共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我們應該怎么看,怎么辦?
01
強化保障:
從底線規劃到自上而下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質上面臨著社會接受度、內容隱私性、方法科學性等各方面的特性和要求,是一項任重道遠的教育任務。教育工作者需審慎研判后疫情時期增多的心理健康波動趨勢,主動推動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設,主動搭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框架,自上而下構建學生心理健康的“堤壩”。
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是扎實推進工作的前提。配齊師資更要配好師資,配齊師資更要用足師資,配齊師資更要舍得高配師資。還應當最大限度地將心理輔導發散輻射到全體教師隊伍,有效地鋪開一張覆蓋全體學生的心理教師健康生態圈。讓更多的老師成為學生的“心理巡防員”,開展跨學科的常態心理協助指導,為心理教育建設的目標奠定良好的基礎。
心理健康教育績效評價,是激活心理教師開展工作的引擎。無論專職兼職,都要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進行合理的量化累計,并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
02
翻轉理念:
從危機干預到培養內生力量
傳統思維方式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承擔了很大一部分“救火隊”和“防火墻”的職責,主要是為避免學生出現極端行為而設立。如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絕不能僅僅局限于危機干預,而應該“翻轉”理念,更多聚焦適宜本土校情的心理健康課程體系。
所謂“翻轉”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眼光不單要落在確實存在特殊心理需求的學生身上,更要關注到“沉默的大多數”,突破單個的困局,形成由點及面的良好模式。簡單地說,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服務和面向的對象,更應該關注到那些不突出不明顯的大多數學生。不能只滿足于解決篩查后出現的問題,而要著力激發和挖掘學生的內生力量,鍛煉學生在挫折情境下的心理韌性,激發積極的情緒體驗,練就積極的心態,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能夠從自我出發,健康身心。
03
靶向分工:
從單獨學科到擴大服務范疇
明確清晰的靶向分工,能夠幫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有條不紊、循序漸進,也能激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內驅動力。
學校心理健康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也是面向大多數學生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渠道。從當前的現狀來看,我們一線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擁有較高的自主性,更多是以校本課程或者特色課程的形式開展。因此,學校心理健康的課程設置本身需要樹立科學化、系統化的思路,形成包含多元的心理元素和心理體驗在內的更深入、細致、完善的課程體系。
完善心理健康咨詢輔導制度和體系,需要健全學校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運營制度,優化心理咨詢的開展流程。由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專業心理咨詢之間存在差異,學校要明確在校心理咨詢的界限和范圍,為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建立有效的“護城河”。同時要建立高效運轉的心理危機轉接診療機制,從而連接更為專業化的心理咨詢服務平臺。
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活動是渲染氛圍,建設開放民主、溫暖接納的心理健康環境的有效手段。事實上,開展學校心理活動本身或許未必能夠產生有效的療愈效果,而是通過心理活動的呈現,引發教師、家長和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培養興趣,引發好奇,逐漸靠近,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04
智慧路徑:
從經驗型評估到數據協同
隨著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樣需要依托于大數據和信息科學的平臺。首先,面向全體學生建立“線上心理檔案館”,為每一個學生創建連續的、追蹤式的心理檔案。通過數據的累積,顯示出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變化模式。
在保證安全和保護隱私的前提下,當學生升學后,將學生的追蹤式心理檔案與新學校交接,有效地傳達重點學生的既往心理健康狀況,做到持續關注不間斷。這種學段之間的聯動配合,不僅能夠連續地保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是區域學校持續關注重點個案的有效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再出發的號角已經吹響,教育人應該主動擔當,審時度勢,先做起來,再做精彩,共同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作者系杭州市春暉小學教育集團校長,全國知名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