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導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居然成了洪水猛獸?讓人聞之色變?
我們先來看一個舉例:
一個六七歲的女孩在學習騎二輪自行車,媽媽在一旁教著。 女孩怎么學都不會,總是摔跤。一開始,孩子會哭,會害怕,坐在地上淚眼朦朧地看著媽媽,向媽媽求抱抱。可是,媽媽卻不為所動:“這有什么,獨立一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摔倒了就自己站起來。” 就這樣,女孩站起來、跌倒、站起來、再跌倒,不斷循環。 直到最后,女孩完全放棄了對媽媽的求助,變得沉默不語。最終,孩子也沒能學會如何騎自行車。
這個例子由于媽媽的態度,求助未遂。顯而易見,就是悲劇。媽媽的做法顯然很好理解,她強調“要自己做”,出發點是想訓練孩子獨立的能力。
但如果一味強調“要自己做”,那就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
獨立的第一步確實都會有痛苦,不過為人父母,我們千萬不要只教會了孩子獨立,卻忘記了教會孩子如何向外界求助。 「尋求幫助,是一種能力,并不是弱點。」記得看過一個小故事:
爸爸帶著5歲的孩子來到野外,指著一個大石頭告訴他:如果今天你能推動這塊石頭,就能提前得到一個月的零花錢。孩子用盡了所有的方法,依舊沒有撼動石頭分毫。最終垂頭喪氣。這時候爸爸來到身邊,稍微一用力,就推動了石頭。“孩子,你雖然很努力,但是并沒有用盡所有的資源,比如說,向我求助。當孩子向我們求助時,一味地數落和打擊,只會讓孩子失去向外界求助的能力,要走更多彎路。能否得到父母的幫助對孩子來講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安全感的重要組成。大家都知道安全感這個概念,也都知道安全感很重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
前面提到的例子,都是心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學騎車的小女孩,可能心里已經萌芽了一個“媽媽不可靠”的影子。那到底什么是安全感呢?在和父母們交流的時候,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我覺得我的孩子安全感不夠。或者說某個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我們的孩子,可以說基本上都是從來不缺吃穿,也幾乎沒經歷過事故、戰爭和自然災害,一直都生活得很安全,那么安全感不足是怎么造成的呢?造成安全感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孩子覺得得不到足夠的幫助。要想真正理解安全感,就必須理解人的一個重要屬性,就是社會性。人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人與人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賴,因此對于每一個人的生存,不僅需要自己做事的能力,同時也需要得到他人幫助的能力,這兩項能力是缺一不可的。而對于孩子來說,得到他人幫助尤其重要,因為嚴格地講,人類的孩子假如得不到他人的幫助,那就根本無法生存。
每個孩子都具備一個本能,就是要經常確認父母是否能提供幫助,如果他發現得不到足夠的幫助,他就會覺得不安全。可是,怎么會得不到足夠的幫助呢?我們怎么會不幫助孩子呢?別說幫助了,我們為了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的犧牲都心甘情愿呀。相信這是絕大多數父母的心聲。但是,孩子也這么認為嗎?再給大家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小男孩在從幼兒園回家的路上想喝飲料,爸爸給買了一瓶。但是孩子擰不開瓶蓋,想要爸爸幫忙。但爸爸認為兒子沒有足夠努力,男孩子怎么可以什么事都要求別人幫忙呢,因此跟他說“自己擰開,擰不開就別喝了”。最后,孩子就是沒喝成飲料。
要求孩子自己擰開瓶蓋,鍛煉他努力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能力,有什么錯嗎?
剛才說過,努力自己做和得到他人幫助,這兩件事是缺一不可的。因此鍛煉孩子努力自己做本身沒有錯,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不能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不幫他。在這里要說一下孩子的大腦發育狀況。孩子的大腦還非常不成熟,因此他對一件事情形成的認識,還處在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的階段。在讓孩子自己擰瓶蓋這類事情中,父母可能只是簡單地認為——我是在教給他們“要自己努力”的道理。
但這樣的經歷在孩子大腦中形成的認識很可能是:我需要幫助時,我爸爸不會幫我。那么難道說我們就要幫助孩子做所有的事嗎?當然不是。即使我們這么做了,也只是讓孩子得到了幫助,沒有讓他有機會鍛煉自己的能力。有沒有二者兼顧的辦法?還是以擰瓶蓋為例,爸爸可以這么做——會毫不猶豫地表現出愿意幫助他的態度,但行動上并不一定就是伸手把瓶蓋擰開。
爸爸說:“好嘞,我來幫你!”然后可以握住瓶子,讓我兒子來擰瓶蓋。
也可以用拿過瓶子,表情稍微夸張地使勁擰,邊擰邊說:“哎呦,還真夠緊的嘿。我擰幾下擰不開。”再給孩子——“換你試試”。
這樣輪流來,不管最后是誰擰開的都沒關系,總之這會讓孩子參與到一個合作努力的過程中,既讓他努力了,又不會讓孩子覺得他需要幫助時,爸爸卻袖手旁觀。
這跟“事情與心情的區別”類似——
在自然的發展過程中,孩子會先努力練習自己走路,等到會自己走了,就開始粘著讓大人抱。在很多事情上都是類似的模式:孩子先要自己吃東西、先要自己穿衣服,你喂他幫他,他還會不干,等真的有能力自己吃、自己穿了,他就開始要求大人喂飯、要求大人幫著穿衣服了。有人把這說成“行為倒退”,其實這個現象的真正含義,是孩子在本能地確認:我現在能自己走開了,那我還能隨時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嗎?我現在能自己做很多事情了,那么爸爸媽媽還會幫我嗎?
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讓孩子繼續鍛煉,因為他已經鍛練過了,現在我們需要做的,是給孩子一個肯定的答案:爸爸媽媽仍然會幫你。
對于孩子,能夠隨時得到爸爸媽媽幫助的世界,才是安全的世界。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該放手的時候放手;而當孩子陷入絕境之時,又能給予孩子足夠的精神支撐。只有這樣,孩子一路上才能走得更穩健。
既能放心去闖,去努力過好每一天;
又能在遇到絕境之時,向外界求助,獲得他人的幫助!孩子,無論你的前方是什么,你的身后始終有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