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并從外界充分汲取養料,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成長。暑假到了,老師們快把握住這段黃金時期,給自己的專業發展充個電吧!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只有高水平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發展的現代公民。為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師自身思想理念的更新、生命狀態的調整、專業功底的夯實無疑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筆者以為,聽磨讀寫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善聽者,兼容于理
作為教師,聽課、聽講座是職業生活中的常見活動。但有不少教師聽課、聽講座不少,收效卻不大。有的年輕教師一學期聽課高達數十節,卻只是簡單地搬運教學內容和教學課件。做不到理性地兼容,就無法內化為自己的能力。要想成為一名學習型教師,首先得善于聽,善于兼容并蓄。
做名師的傾聽者。首先要取法其上,可以借助網絡或通過各種教研活動去傾聽名師的公開課、專家的講座,在傾聽中感悟名師的教育情懷,學習最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習他們處理教材的智慧、啟發學生的技巧,包括傾聽他們的成長故事,學習他們如何厚積薄發、如何把握機會、如何自我磨礪。美國著名作家亞莉珊卓 ? 史達德爾曾說:“你知道大人物是什么嗎?就是一直不斷努力的小人物。”當名師們成功的故事或失敗的教訓鮮活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更能從這些奮斗的曲折過程中找到普通教師努力的方向。
做同事的傾聽者。僅僅聽名師的公開課和講座,容易讓我們眼高手低。而聽一聽身邊同事的常態課和集體備課中的常態交流,則能讓我們更接地氣。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依靠凝望遠方燈塔的姿勢,而是依靠根植于真實教學活動中的一個個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做同事的傾聽者,有利于我們在教學與考試、素質與應試中找到平衡點;聽老教師的課,可以學習他們對知識點的處理,對教學常規的落實,應對課堂問題的教學機智;聽同伴的課,則有利于我們查找差距,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做學生的傾聽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情的起點在哪里?學生的困惑點在哪里?學生的心理訴求有哪些?了解了這些,教師才能做到不在學生已知的層面低效重復,才能針對學生的困惑點最大化地激發其求知欲,才能設計出更符合學生心理預期的教學情境。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教師轉變觀念,不僅在課堂上用心傾聽學生的發言,并智慧地因勢利導,還需要課余走進學生,傾聽他們的心里話,進而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良師和益友。
研磨者,內修于行
教學不是日復一日地簡單重復,而是在不斷的研磨中慢慢精進。磨的過程就是自我修煉的過程,就是夯實內功的過程。首先,需要反復磨課。年輕教師尤其需要上公開課,請老教師把關,反復修改教學設計,提修改意見。接下來還需要反復地試講。上課不同于講座,學生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鮮活的有著不同稟賦與個性的人,傳授備課時預設的知識與觀點不是目的,課堂中的有效生成才更可貴,學生的參與程度、理解程度、掌握程度才是教師需要關注的重點。教師須在反復的試講與調整中思考:是否從學生的發展出發?是否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是否關注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其次,需要自我磨課。比如,將自己的試講錄制下來,反復回放,反思重難點是否突出,時間分配是否合理,環節流程是否符合邏輯,語言表達是否簡明流暢,互動設問指向是否明確,備選的預設情境是否充分……對于年輕教師來說,磨課的價值大于“裸課”,在反復的備課、試講、推倒、重來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收獲了課堂駕馭能力的提升,更能收獲觀念的更新、教法的轉變。
再次,需要磨性子。教育是慢的藝術,正如柳宗元筆下的種樹能手郭橐駝所言:“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教師需要不斷地打磨自己的性子,當試圖改變網癮少年時,試圖轉化學習困難的學生時,試圖祛除學生的拖延癥時……永遠不要指望一招致勝,不要指望言到病除。作為教育者,我們需要在真實的教育行為中慢慢磨去急功近利之心,逐漸涵養從容平和之性。
朱永新曾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要想啟迪學生的心智,教師的心靈必須豐盈。可以說,一名愛閱讀的教師更容易成為一個悅納他人、善解人意、富有情懷的人。作為教師,有三類書必須讀。
第一類是教育經驗類書籍。檀傳寶教授認為此類書籍最適合教師的初階閱讀,其突出的優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育智慧與教育生活的日常水乳交融,二是表達方式上常常一針見血、酣暢淋漓,不故作高深、忸怩作態。”筆者深以為然。比如,讀帕克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能讓我們時時警醒自己不要將教學降格為技術,提醒自己在心靈深處找尋對自身的認同和自身的完善;讀特級教師吳非的《不跪著教書》,會提醒我們永遠不要喪失獨立思考的精神;讀“萬言信”作者楊林柯的《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能讓我們感受到一位普通一線教師的良知與擔當……這類書籍常常能引導我們以教育人的眼光觀照生活,更能在生活中發現教育的詩和遠方。
第二類是學科專業類書籍。教學既是一項需要情懷的事業,也是一門需要技術含量的職業。課堂是教師的自留地,沒有扎實的學科知識,空有情懷是難以站穩講臺的。課程類、教法類書籍為我們繪制了相對全面的學科知識圖譜。比如,語文教師讀一讀溫儒敏的《語文教育專題》、王榮生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 等;數學教師讀史寧中的《數學基本思想18講》等。更具體的學科專業書還包括課改方向類,課標解讀類,教學設計、教學案例、課堂實錄類等,這些書籍能為一線教師指引方向,同時還能解決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困惑,多一些此類閱讀能幫助教師收獲專業上的發展與自信。
第三類是文史哲類書籍。文學讓我們看到現象背后的復雜人性,哲學能引導人走出迷途的困境,史學讓我們以聯系發展的思維分析問題。要想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也需要一定的文學、史學、哲學類書籍為生命打底,這些書籍可能對學科教學沒有直接的作用,但它們影響著我們看問題的角度與深度,無用之中可能有大用。教育學生,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需要育人,需要心靈的引導,文史哲類的書籍則能幫助我們找到心靈引導的路徑,能滌蕩功利,能清澈眼眸,能明心靜性。
樂寫者,物化于思
瞬間的靈感、零碎的感悟都不是成熟的思想,真正成熟的思想通常是需要述諸筆端的,需要物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字,可以說,將靈感與感悟整理成文章或著作的過程正是沉淀思想的過程。
大多數教師寫作困難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問題意識,導致出現無米之炊、無屠龍之技的困局。要知道發現問題是一切寫作的源頭,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迸濺出的思維火花就是最好的泉眼,教師沿著這些泉眼深入思考,就會收獲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比如,以教材為泉眼,每一篇經典的詩文、每一個典型的題例,都可以挖掘出獨特的感悟;又如,以三尺講臺為礦藏,課堂上的無數成功或失敗的瞬間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再如,以與學生交往的點點滴滴為活水,孩子們青蔥生命中的無數快樂與悲傷都可以成為教育敘事……初期寫作時可以“套模板”,如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可以有哪些解決的途徑等,還可以借鑒一些范文的結構、表達方式等進行仿寫。
可以嘗試做課題、寫報告。如果一篇篇的小文章就像一粒粒的珍珠,那么做課題、寫報告則是將珍珠串聯成為美麗的項鏈。此階段需要更多地思考論題的系列性,包括論題的研究背景、研究現狀、子課題之間的邏輯聯系、評價系統等。當然,課題研究的關鍵是做,是對大量學情教情的調查,是對大量文獻案例的研究,是對大量課堂實錄的分析,是過程探究、實踐摸索。但如果沒有文字的提煉則很難有操作與推廣的價值,而報告的撰寫則是將課題提純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系統而深度的思考,才能提煉出高質量的課題研究報告和成果。
還可以嘗試寫專著。作為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容易被裹挾在日復一日的備課、上課、命題、改卷、講評等瑣碎的日常中,被淹沒在單調的循環與無謂的重復中“泯然眾人矣”。通過撰寫專著提煉自己的教學主張或教育思想,既是尋找教育生命個性痕跡的過程,也是尋找人生意義的過程。它需要我們全面、深入、系統地省察自己的教學實踐,通過比較、分析、歸納、提煉,最終將其升華為自己的教育教學靈魂,而這種教學主張或教育思想又將反過來進一步促進我們的教育教學從無序走向有序,從無意識走向有意識,從感性認知走向理性自覺。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道路上來。”做善聽者,在理性的兼容中培育專業成長的沃土;做研磨者,在具體的教學行動中自我修煉;做悅讀者,在深度的吸納中完善教育教學等專業素養;做樂寫者,在文字的物化中淬煉思想。這正是我們從事教學研究、促進專業發展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