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易滋生的疾病
首先要預防的是腸道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痢疾、甲型肝炎、手足口病等。其次,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澇期間極易發生的,如鼠媒傳染病: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等;水災過后還可能患皮膚病:浸漬性皮炎、蟲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另外還要注意防治食物中毒、農藥中毒等。
1、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主要表現為畏寒、高熱、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生活接觸是引起散發病例的主要途徑,水、食物污染常引起暴發。
2、傷寒和副傷寒
傷寒、副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和副傷寒桿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水源污染是本病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腸出血、腸穿孔為主要并發癥。
3、甲 肝
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臟炎癥病變為主的傳染病,主要表現為急性肝炎,無癥狀感染者常見。
4、鉤端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是遭遇洪災后需要重點防范的傳染病之一。通過皮膚、眼結膜、鼻或口腔粘膜侵入人體,迅速進入血流并繁殖,隨后侵害肝、腎、肺、腦膜等器官引起多種癥狀,臨床上常見的是發高燒、頭痛、全身酸痛、腓腸肌(小腿)疼痛、眼結膜充血、淋巴結腫大等。
5、流行性出血熱
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征出血熱,以發熱、出血、充血、低血壓休克及腎臟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
6、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簡稱AHC)系有腸道病毒70型所引起,多數病例在發病時可有耳前頜下淋巴結腫大,并有壓痛。
02.如何預防疾病
1.要做好飲用水源保護,搞好飲水衛生,要推行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對飲水進行消毒,確保受災群眾喝上合格飲用水。
2.病人及帶菌者隔離治療與預防性服藥。
3.注意飲食衛生。做到不吃淹死的家禽家畜,不使用污水洗瓜果、碗筷,不生吃海水產品,不喝生水,生熟食品要分開,食物要煮熟煮透。
4.洪水退后,水淹地區的村莊和住戶必須進行徹底的室內外環境清理,及時清除處理垃圾、人畜糞便,開展內外環境消毒和衛生處理工作。
5.要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后要洗手,把住“病從口入”關。
二.鉤端螺旋體病的預防
洪災后立即加強滅鼠,出現發熱、全身酸痛、結膜充血等癥狀時及時就醫。
三.瘧疾的預防
蚊媒防治主要包括各種防蚊滅蚊措施;治理環境,清除室內外積水,消滅蚊蟲孳生地。瘧疾治療不僅解除患者的疾苦,同時也是為了控制傳染源、防止傳播。
03.注意外傷
暴雨洪災最容易出現這樣幾種外傷情況:
一是洪災出現大范圍積水、建筑物內漫水,人不得不涉水而過,但積水混濁、裹挾諸多臟物雜物,例如木頭、塑料、玻璃、金屬碎片等,涉水時難免會出現扎腳、蹭破腳,或滑倒受傷等情況。
其次,洪水可沖垮部分設施、老舊建筑、樹木等,人在附近可能遭到倒伏砸傷、落物砸傷等意外傷害。
另外暴雨洪災還可造成次生災害,例如山區可能發生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情況。
暴雨洪災發生時應注意的事項:
災情下受傷如何正確處理:
所有傷口都需盡可能及時用干凈的清水進行沖洗處理,尤其是受傷較重、傷口深或傷口污染較重者,應將傷口內的異物和污物盡可能盡早去除,可使用肥皂或飲用水沖洗,然后盡快就醫處理,避免傷口形成利于破傷風梭菌繁殖的無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