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大背景下,今年高考總體呈現出以下共同點:依托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調“五育”并舉,進一步深化學生全面發展;強調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考查;引導教學回歸教材,關注現實生產生活;提高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核要求。
立足于上述共同點,縱觀各學科的考題內容和出題方式,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教育的時代特色。綜觀本次高考,我們總結出以下三大特征,望能給教師更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帶來一定啟發。
2021年高考釋放的三大信號
1以真實情境為能力考核的重要載體
情境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今年的各學科考試在出題方式上以真實情境為能力考核的重要載體,創新出題方式,加強考查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滲透對學生形成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積極引導作用。
例如思想政治學科,通過創設三種維度的情境,階梯式地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及核心素養。在選擇題中,試題以簡單情境考查辨識與判斷等較低層級能力。全國文綜乙卷第23題以簡短文字配上漫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蛋得……》的方式構建情境,要求考生能夠從中辨識漫畫主人公依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自然規律而做出“種蛋”行為的荒謬,進而判斷其實際行為中包含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錯誤。
其次,設置一般情境考查分析與綜合等較高層級能力。全國文綜甲卷第39題圍繞“三農”工作重心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設置情境,按時間順序列出推動戰略轉移的相關內容,考試目標相對單一,需要考生調動有關知識,分析上述舉措對于完成兩大戰略的有效銜接實現“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的重要意義。
此外,設置復雜情境考查學科能力的綜合運用。全國文綜甲卷第40題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主題,從其形成的實踐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理論的實踐價值等多維度展開,形成復雜情境,提供了學科知識和關鍵能力綜合考查的空間。
除了思想政治學科,地理試題既有真實的生活實踐情境,也有復雜的學習探索情境;生物試題關注疫情熱點問題,生物學與生產生活緊密相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都以真實情境為能力考核的重要載體。如語文全國乙卷的語言文字運用試題,給出了一段關于水果含糖量和糖尿病人正確食物攝取的語料,所設計的兩道題目一為常規的補寫,一為概述文段內容,都要求考生回到材料提供的語境中思考,更貼近生活實際。英語新高考I、II卷的短文續寫題,選取了兩個孩子在母親節當天為母親制作早餐的語篇,設置更加貼近真實生活的英語交際任務情境。數學甲卷理科第8題以測量珠穆朗瑪峰高程的方法之一(三角高程測量法)為背景設計,情境真實,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情境中發散思維。
高考試題對真實情境的注重也為教育一線的育人方式帶來啟示,課堂教學不能忽視良好情境的創設。情境是一切認知或學習活動的基礎,學習者的認知過程其本質是由情境決定的,而知識則鑲嵌于產生它的情境之中。
2以思維等關鍵能力為人才選拔的重要標準
再聚焦化學學科,高考化學試題注重選取新材料、新藥物、新催化技術等真實情境,進一步深化對信息獲取加工、邏輯推理、歸納論證思維等關鍵能力的考查。如乙卷第26題呈現從煉鐵高鈦爐渣回收鈦、鋁、鎂的工藝流程,提供有關金屬離子沉淀的數據等信息,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提出要求,加強了對邏輯推理能力的考查。
此外,高考地理試題注重對地理過程推理能力的評價,凸顯對地理創新思維能力的甄別。如全國乙卷36題以某品牌在江蘇昆山市建設咖啡創新產業園為案例,要求分析其上海因素,從材料信息的豐富性、試題要素的靈活性、問題解決路徑的差異性、答案的多樣性等方面克服封閉式設問和唯一答案對學生思維的束縛。
高考歷史試題通過增強探究性、豐富作答指向等手段,加強對批判性思維、辯證思維能力的考查。如乙卷第47題引用不同時期史料和不同評價者對于五代時期“長樂老”馮道的評價,這些評價有自評,有他評,評價的角度和所持的標準都各不相同,要求考生通過對史料的爬梳分析影響人物評價的因素,從不同角度著眼完整地認識人物,形成客觀描述歷史對象的方法和途徑,透過現象探究本質。
由高考各科試題對思維能力的考查來看,不難發現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關鍵能力是人才培養和選拔的重點。
3進一步深化對基礎概念等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性內容,是學生形成和深化物理觀念的重要途徑。今年的高考物理依據課程標準,考查學生對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規律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注重概念和規律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加強對基礎內容的融會貫通。如全國甲卷第19題以電場中的等勢面為情境,考查學生對電場力做功、電勢能等內容的系統理解;全國乙卷第14題以小車、彈簧和滑塊組成的系統為研究對象,考查學生對多質點系統的動量和機械能是否守恒的理解和掌握。
高考化學試題則聚焦基礎化學理論和化學工程技術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深化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原理的應用以及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考查。甲卷第28題和第35題,選擇硅晶體、甲醇合成、二氧化碳結構以及我國科學家研發的高選擇性的金屬氧化催化劑等為考查載體,多層次、多方位考查化學原理和物質結構理論。
此外,高考政治加強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體現考查的基礎性,避免“偏”“難”“繁”“怪”試題,把精力集中在講深講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夯實知識、能力和素養基礎,把考生從不必要的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中解放出來。如全國文綜甲卷第17題圍繞新修正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中增加的有關專門委員會工作職責的規定,考查考生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與專門委員會的關系,人大立法權的涵義等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
基于高考命題釋放的信號,如何進一步優化改進我們的教學?
聚焦2021年的高考試題,我們既能發現時代背景下的共同點,又能在字里行間看到給基礎教育帶來的特征和啟示。而當我們將目光從今年的高考試題中抽離,再次回歸人才培養的“主戰場”,教育教學應該如何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
以上所提及的本次高考命題的三大特征,均與思維型教學有不謀而合之處。
其一,思維型教學強調培養以知識為工具,解決真實情境中復雜問題的能力,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深度理解知識和方法,并最終遷移到對真實情境問題的解決中;
其二,思維型教學理論強調教學的本質是思維,對積極思維的激發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始終貫穿于思維型課堂教學的始終;
其三,思維型教學也強調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聯系已有的經驗,通過思維 深度加工,形成堅實的概念基礎。
從以上三個層面出發,我們基于思維型教學理論,為教師提供了如下的一些實操建議:
1注重概念形成過程,深化概念教學
概念是構成科學理論知識體系的基本單位,是最基本的科學理論知識,當考點回歸課標和教材,概念性教學就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基礎知識。學生對于概念的學習,要經過感知活動、思維加工、理解應用及形成結構四個步驟,在每一個步驟中,教師需要適時地進行引導。
比如,全國乙卷第23題測量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阻一題是教材中的基礎實驗。該題目涉及到“電動勢”和“內阻”兩個概念,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親自操作電壓表和電流表,只有學生經歷了概念的形成過程,才能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除了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教師可以多舉幾個例子,讓學生對一類事物有更清晰地認識,從而更好地進行思維加工,更深刻地進行理解概念。當學生理解了這兩個基礎概念的形成,就能更好地厘清這二者與電場、磁場的關系,進而用其解決實際問題,解釋辨別自然界中的各種實際現象。當學生把概念放置到大腦原有結構中的適當位置,也就真正理解了概念。
簡而言之,只有注重概念和規律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加強對基礎內容的融會貫通,才能促進學生各學科觀念的形成和深化。
2利用三個方法,有效創設情境
學生的思考不是憑空出現的,需要物質情境和社會心理情境的支持。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必須基于情境,良好的情境是思維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教師在創設情境過程中可以運用如下策略。
觀察和實驗手段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是人們認識世界、獲取感性認識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學中只有運用觀察,才能使學生對學習對象獲得鮮明、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通過抽象概括達到理性認識。比如在語文學科中,教師可以帶學生去觀察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多角度觀察生活,他們才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文質兼美的好文章。
喚起已有的經驗和知識
運用這一策略,要善于利用已有知識的邏輯展開,運用科學的、準確的、形象的語言描述學生已感知過的現象、過程、圖景,從而使學生回想起已有的形象,發展學生不完全的認知體系。比如在數學學科中,當學生學習“圓形”特性時,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法把蘋果、皮球、太陽等等事物聯系起來,引導孩子觀察這些物品的共同特征,完善他們的認知體系。
獲得新的體驗和信息
一是加強現實體驗,比如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帶學生們去傾聽長輩回憶、觀看影視劇、游覽名勝古跡,在現實體驗中加強對歷史事件的認知。二是提供信息資料,在科學教育中引入社會科學議題的討論,不僅可以讓學生對于科技爭議有所認知,更能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看待事情的發展。
當然,教師要根據各學科特色,尋找使用最合適的方法進行情境創設,達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3以方法和品質為重要目標,提升思維能力
思維型教學理論提出了思維能力的三棱結構模型,即思維能力包含思維內容、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三個維度。要想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需注重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的訓練。
方法是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對學生學科知識的內化,而忽視對學科方法的訓練。每一門學科中都包含學科典型的思想方法,如數學中的分類、類比、對應、數形結合等。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科方法的研究,并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基于思維型教學理論開發的“學思維”活動課程能夠有效訓練學生的20種思維方法,并引領教師將思維方法遷移運用到學科教學中,提煉出學科思維方法,深化學科教學。
提升思維品質可以讓學生理解和內化知識,形成相關技能,并發展相關能力。思維品質包括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獨創性五個方面。現以深刻性和靈活性為例。
提升學生思維深刻性,教師可以從以下策略入手:
1.注意模型、概念、規律、理論的理解和教學
3.注意讓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
4.加強抽象與概括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5.注意挖掘問題中的隱蔽條件,排除多余因素的干擾
6.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和推理的嚴密性
提升學生思維靈活性,教師可以從以下策略入手:
1.抓住知識、方法間的“滲透”與“遷移”
3.教給學生靈活選擇研究對象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加以訓練
4.幫助學生形成事物的正確的動態圖景
5.使學生掌握其中的辯證關系
總體而言,高考試題每年都在變化,其中暗含著中國教育未來如何發展,思維型教學在“變”中尋找“不變”,讓學生、家長、教師更好地把握中國教育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