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至今,發生了太多令人吃驚的消息:美、歐疫情肆虐;美國一起種族歧視事件引發暴亂,越來越多國家也開始反歧視游行;美國總統特朗普限制部分中國留學生簽證……
面對這些消息,很多人擔心:出國留學還有意義嗎?關于這點,近年來將更多目光投向世界、投向國際教育的中國家庭尤為焦慮。
前幾天,新東方CEO周成剛作了一場以“每一個孩子的國際教育”為主題的線上講座,也許能給一些家庭帶來教育啟示。
百年留學,從封閉走向世界
回顧中國歷史上的留學發展過程,從1847年中國出現了第一位留學生容閎,到民國時期的留學生、解放初期的留學生、改革開放后有更多留學生走向世界。他們都是通過“走出去”,學習了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技術,再將這種“所見所得”帶回了中國。可以說,百年留學,中國的命運改變了他們,他們的經歷也影響了中國。
2009~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的學生每年都在呈現增長的趨勢,中國人依然懷揣著走向世界的渴望。我本人是改革開放之后的一位留學生,赴澳洲讀書。到今天中國每年大概近70萬同學出國留學。留學已經成為我們走向世界、探索世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只有走出去,我們才知道差距在哪里,優勢在哪里,才知道如何去進一步的奮斗。回過頭再來看,我們今天取得的很多成就,都和改革開放以及與世界的交流分不開的,其中的國際教育就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很多同學會問,不出國是不是就不能接受國際教育了?在國內上國際學校,也是走向國際教育、接觸國際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即便你不上國際學校,而是去了解和接觸西方或者說發達、先進的一些教育理念背后的實踐,也是一種接近國際教育的方式。
所謂國際教育,不在于你的身體在國內還是國外,而更在于你所學的內容、方法,你的價值取向和教育實踐。
7年探訪,世界名校的教育啟示
2013~2019的七年時間里,我帶著新東方的團隊,每年1-2次走訪穿越世界各國,行程20萬公里,走訪了20多個國家的200多所世界名校,采訪了教授、招生官以及中國的留學生,進行了超過500次的訪談。
背后的原因在于,我想弄明白一個重要的問題:國際教育為什么如此吸引中國家庭?國際教育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我們如何才能真正去學會并掌握它,讓自己變得更有競爭力?
七年間,我們拍攝了很多影像和照片,我也寫了書、文章,做了很多場講座,想傳遞的主要是一個概念:我們為什么選擇國際教育?
1.主要留學目的國都有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最先進的國際教育目前主要被分為幾個流派:第一,北美,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主;第二,英國,老牌教育大國;第三,大洋州,澳大利亞、新西蘭這類后起之秀;第四,歐洲大陸本土的傳統教育強國;第五,以日本、韓國、新加坡為主的亞洲發達國家。
例如美國,作為一塊新大陸,特別注重于比如人的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等;英國是一個傳統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他們會比較注重精英教學;而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他們的教育更多地為自己服務,同時吸收了英國傳統的教育精華,又吸收了美國勇敢的新思想;歐洲大部分國家,更注重于普惠民眾的教育,也就是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把接受好的教育變成了每個人的權利,而不是投資;再回到日本、韓國、新加坡這些國家,日本的“穩”,立足東方但能夠完美結合東西方特色進行變革;韓國的“潮”,無比的新穎,流行文化吸引、影響著一代代的年輕人;新加坡的“新”,永遠在求新求變,人是新加坡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基于此,這個小國才能在很多領域立足亞洲。
這些主要留學目的國在管理經驗、思想、價值觀、社會體系制度等方面,都走在我們前面,所以我們才會去留學,這就是國際教育有吸引力的地方。
2.留學是中國人傳統教育觀念的延伸和新的詮釋
過去我們可以在村子里面上私塾,后來我們可以去統考,如今我們可以有高考。我們有了機會從家鄉走到縣城省城,走到北京上海,甚至現在走向世界各國。它是一個傳統教育觀念的延伸,用教育來改變我們自己,用教育來創造一個美好的社會。
只不過留學是到了一個不同的文化、語言、社會以及價值觀的地方去學習,是離開了祖國去學習,某種意義上挑戰會更大。所以,留學不等于幸福,不等于金錢,不等于財富,也不等于成功。只是學習的地方和形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所以這場學習對孩子們更具有挑戰性。
3.留學人才符合全球化競爭下的人才市場需求
全球化背景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邊界正在消失。以2020年的這次疫情為例,全世界是連在一起的。比如今天美國波音公司要造一架飛機,他的零部件來自于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彼此息息相關。
今天我們出國留學或者帶有國際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孩子,往往是一種跨界人才。他們懂中文,也懂外文,既了解中國的文化和傳統,也了解外國的理念和思想,他們在中國生活過,也在國外學習過。這種跨語言、跨文化、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在世界舞臺上最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機會和競爭勝出的概率。
今天,我們的孩子既要去理解世界的游戲規則,又要去和全世界同臺競技。有這樣一個背景的復合型人才,選擇的范圍會更廣更大,同時跨界的能力會更強,機會也會更多。
4.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果證明了我們的選擇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在各行各業取得了多少成就,都是因為我們看到了別的國家在發生,我們在借鑒、學習和模仿。我們現在要走向更遠的太空,我們的高鐵越造越好,我們的互聯網,無論是京東、百度或者阿里巴巴,都是在前人的經驗上,不斷地進取發展,才有了今天。
我們已經證明了只有改革開放,去擁抱全世界,才可以讓自己的眼界開闊,成長和發展。作為一個國家是這樣,作為個人又何嘗不是這樣的?
這也就是為什么需要用國際教育來武裝我們,因為教育是改變一個國家的最根本的力量和動力。
我們距離先進的國際教育有多遠?
走訪了世界這么多國家,中國和世界先進教育和實踐差距在哪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以下幾點。
1.通識教育和全球視野
在先進的發達國家或者先進的教育里面,特別在意的是通識教育和全球視野。全球視野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全世界的范圍里面,站得高看得遠;通識教育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但都是這其中最基礎的內容。也就是你未來想有專業發展,都應該理解的基本框架性知識。有了它,你才可能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成為專業人才。
所以美國很多名校在大學一二年級全部進行通識教育,等你意識到自己的喜好,最后三四年級才進入專業學習。用一句話來說,通識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專業教育是育才,最后兩者結合,才會成為真正的人才。
2.創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維
創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近幾年在國內也越來越開始流行,因為我們覺得這樣的素質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否出國,我們一定要培養孩子的這種創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維。
如今我們國家的經濟有了大力發展,但還是有很多技術掌握不到核心。沒有創新,我們可以低成本地模仿借鑒,但永遠只能跟隨,而想要超越的話,就一定要有這種創新思維,要拿出自己的領先的東西。
什么是創新思維?比如解決一個問題,或者達到一個目的,你能夠想出的各種各樣的辦法就叫做創新。什么叫批判性思維?就是在所有創新的方法里,你能夠找出最好的路徑。兩者連在一起,這是無比重要的。
但兩者是跟孩子的童真聯系在一起的,是跟孩子對世界的疑問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我們的教育方式要發生改變,要鼓勵孩子更多地提問,更長時間的去維持孩子的天真,讓他對世界發出無數的疑問,他才可能最終去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們國內有一些學校存在單向式、被動式、填鴨式、畫重點式、死記硬背式的教育,在國外先進的國家里面幾乎已經沒有,全世界都在進行教育改革。我們如果還在從眾跟風,永遠走不到別人的前面。所以創新精神和批判思維非常的重要。
3.因材施教和情景式教學
國外很多先進的教育都比較在意因材施教和個性化的教學。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能力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價值取向不同,如果讓所有的孩子用一種的數理化的考試來決定終身,我覺得這樣的教學是有偏差的。
有些孩子情商高,有些孩子智商高,有些孩子動手能力強,有些孩子畢業以后如虎添翼,這是一個事實。現在比較先進的教學都是因材施教,希望讓孩子找到能夠一輩子去從事的理想,更明白未來想干什么,這樣才能可持續的發展。
我在芬蘭走訪的時候老師講到,我們不可能所有的孩子上最好的學校,永遠只有一部分人上,因為我們從事不同的勞動,社會才是多姿多彩的。因材施教會讓我們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滿足,快樂和幸福。
2018年, PISA考試中國同學取得了最高分。但是在考試調查中發現,雖然考了最高分,但是中國孩子花在學習上的時間遠遠高于別人兩三倍。調查里面問到你對學校的歸屬感怎么樣?中國同學是排在后面的,對于學校沒有歸屬感,不喜歡去學校,害怕去學校。問到你有沒有一種成長的心態,中國孩子的評分又是靠后的,因為大家覺得我沒有辦法只能學習。最終歸結到一點,孩子們不開心,這就是結果。所以因材施教是多么的重要。
今天互聯網如此發達,那些需要死記硬背的已經不是知識。世界發達國家的教學,都已經開始用一種情景式教學法。他們采用討論式、開放式的方法,老師不會告訴你只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大家都可以來討論,提出你的觀點。因為他們知道,一個單方面的知識,解決不了復雜的實踐問題。
4.追求幸福感和可持續發展
這點我要強調一下,追求一種幸福感,追求一種個人價值的實現,追求一種獨立的人格。我們有太多的孩子一輩子在讀書,讀完了找個好工作,結婚生子就可以了,沒有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我們的教育背后帶有太多的實用主義思想,所以持續的發展就沒有力量。所以我們要因材施教,讓孩子在他追求、擅長、喜歡、能夠掌控的領域持續發展,他們的后勁就會特別足。否則的話就會停留在一份高薪的工作上,這是不可能有好的發展的。
芬蘭的教育改革被全世界認為是一個成功的典范,我曾經走訪了芬蘭的羅素中學。羅素高中在1987年就開始了改革,是芬蘭中小學的典范。在高中時代就取消了年級制,采用了模塊式的學習。這些模塊不是靠一門學科,而是多門學科共同來解釋和解決一個問題。羅素中學敢為人先,實現了真正的因材施教。
澳大利亞獲得了14次諾貝爾獎,其中7次是醫學獎。為什么會有這么優秀的表現?2019年在澳大利亞走訪的時候,我采訪了兩位教授。左側是來自西澳大利亞大學的教授,他也成為了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他是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者,這個發現對胃炎、胃潰瘍、胃癌都有重大的關系。右邊是宮頸癌疫苗的發明者,這項發明令全世界無數的女性受益。這兩名教授都給我一種感受,他們身處一種奔跑的、追趕的、開放的教學體系下。
20世紀日本政府曾經制定了一個計劃,要在21世紀前50年拿下30塊諾貝爾獎牌,到2019年,日本已經獲得了19枚諾貝爾獎。在日本京都大學采訪的時候,那種教育的沉靜、安靜、穩健讓我印象深刻。全世界聞名的學生宿舍吉田寮,環境那么臟亂差,卻走出了很多不起的人才。他們不張揚,很低調、謙卑,也很踏實,但是擁有無比自由的空間。這就是我們的教育要去真正培育的東西。
在新加坡,我采訪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校長陳永才教授,他給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他說新加坡的教育,永遠就是求新求變,永遠不會停止自己改革的腳步。他們最近就提出了終身學習的理念,并且是免費提供這樣的服務,因為他們認為現在很多的知識技能5年就要更新一次,所以孩子現在要培養的是終身學習的能力,是學習力的提高,而不是幾次考試的分數。正是因為有了全民意識和學習能力,新加坡這么一個幾乎沒有任何資源的小國家,能夠在亞洲和世界立于不敗之地,教育永遠是與時俱進。
到了今天,“你所學的知識可以用一輩子”的觀念已經過時了。包括我和俞敏洪老師,作為新東方的管理者,每天也都在學習,因為不學習隨時有可能被淘汰。學習力成為了一個無比重要的觀念。
教育的終極目標
無論是留學、游學、進修、旅行,作為家長,都最好讓孩子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在發生著什么。孩子才會知道自己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世界跑在什么地方。要追趕世界,應該從什么樣的路去走。我們要不斷地仰望星空,同時腳踏實地。
新東方曾經送出去一位學生,叫莫天池,他出生的時候因為醫療事故罹患腦癱,但通過自己的努力,托福接近滿分,拿到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讀計算機博士全獎offer。他說,這個世界很大,我想出去看一看,看看世界最前沿都在發生什么。出國后,學校每天派專車送他上課下課,每天有同學幫他做筆記,到目前為止他的每一門成績都是A。這是一個非常勵志的故事。所以我想說,世界名校也好,國際教育的核心也好,它是要讓你有一種世界觀,有一種世界公民意識,有去改變這個世界的濟世情懷,而不是一份高薪的工作。
今天面對如此激烈競爭的一個社會,作為家長怎樣保持一顆淡定或者從容的一顆心,幫孩子一步步往前走,家庭教育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無論我們的孩子未來在中國接受教育還是在國外接受教育,留學也好,高考也好,都應該具備一種國際的眼光,最終和世界的年輕人同臺,和世界去接軌。我最后要跟大家分享一句話。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有溫暖的,是能夠影響人、改變人的,培養我們終身學習的能力,讓我們成為思想自由、視野高遠、人格獨立和身心健康的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美好的人,美好的人才能構成美好的社會,我們才能過上真正美好的生活,這就是教育能夠給我們帶來的終極目標。”